牡丹花開,攪動了多少游人的腳步! “唯有牡丹真國色,花開時節(jié)動京城”,一首唐詩又引起多少網(wǎng)友的爭論! 其實也沒有多大的事,只為牡丹太美,都想把牡丹說成是自家的。 一、盛唐詩歌和長安牡丹,堪稱大唐盛世的“并蒂蓮”看牡丹,不能不說唐詩,不能不吟唐詩。盛唐以長安為京城,盛世成就了唐詩,也成就了中華詩歌的巔峰時代。 所以,唐詩中的精品不乏吟詠牡丹之作。每當(dāng)牡丹盛開時節(jié),最為世人吟詠的非劉禹錫所作的《賞牡丹》詩:
“國色”“動京城”,把牡丹之美升格為國色,而且驚動了整個京城,可見其無以復(fù)加之美。 也正因為此,這句唐詩往往被人們用來形容牡丹花開的空前盛況,但每每又被京城長安人所詬病、質(zhì)疑,生怕有人搶走了牡丹曾經(jīng)最盛于長安的歷史。 洛陽曾為唐朝東都,時至今日,洛陽花開,其盛況顯然已經(jīng)超越當(dāng)年“京城長安”的盛況,也總能引來陜西、河南兩省網(wǎng)友的鍵盤論戰(zhàn)。 其實,唐詩中,吟詠牡丹之作比比皆是,并且不乏傳世名篇,長安人大可不必?fù)?dān)心。以盛唐詩歌的地位,大量吟詠牡丹的唐詩足以保持長安盛唐牡丹的歷史定位。 相對于劉禹錫,唐朝頭號大詩人李白的牡丹詩同樣讓人眩目,之所以沒有人去引用,是因為貴妃已逝,再無“羞花”人?。?/p> 清平調(diào)(唐 李白)
唐玄宗和楊貴妃在宮中飲酒賞牡丹,酒興所致,招來翰林待詔大詩人李白作詩助興,李白讓高力士脫靴,貴妃親自研磨,如此的高規(guī)格,不寫出好詩,實在是說不過去。 難怪沒有人敢隨便引用這句詩,原來是沒有合適的場景、沒有合適的美人來映襯牡丹之美! 盛唐時期,不論是在京城任職,還是到長安游玩,但凡是詩人,沒有不去賞玩牡丹,不為牡丹作詩的,所以,整個盛唐,不知道該有多少詩人為牡丹寫出了大量的詩歌。 唐詩和牡丹,堪稱盛唐京城的“并蒂蓮”! 二、“花開花落二十日,一城之人皆若狂”,洛陽牡丹,實現(xiàn)了真正的“甲天下”。為什么長安人對“花開時節(jié)動京城”如此在意?其實他們在意的長安作為盛唐的京城地位,以此表明長安的牡丹才是真正的“國色”。 但也正是自唐朝始,洛陽作為東都,也興起了牡丹熱。 這要歸功于武則天皇帝。
作為一位真正的女皇帝,果然是霸氣滿滿。牡丹花也是不敢不聽,真的就從長安來到了洛陽,然后開遍洛陽,供武皇帝賞玩。 武則天寫的這四句,不知道算不算唐詩,算不算寫牡丹的唐詩?因為有網(wǎng)友質(zhì)疑,洛陽沒有寫牡丹的唐詩,武則天至少是打了牡丹詩的“擦邊球”。 這首詩被北宋時期的文學(xué)家吳淑在《江淮異人錄》二卷中引用,并加以擴展:“武后詔游上苑,百花俱放,牡丹獨遲,遂令貶于洛陽。后洛陽牡丹甲天下也”。 這一引用不要緊,一句“后洛陽牡丹甲天下也”,把洛陽牡丹的定位直接超越了前朝的“花開時節(jié)動京城”。如此流傳開來,至今的洛陽城,盛況得以復(fù)現(xiàn)。 大家都知道歐陽修是“唐宋八大家”之一,是著名的文學(xué)家,其實還應(yīng)該給他戴上一頂植物學(xué)家或者花卉學(xué)家的帽子。因為他寫有一部關(guān)于牡丹的專著《洛陽牡丹記》。這可不是簡單的辭賦或者雜記,是真正專家級的花卉學(xué)專著。 《洛陽牡丹記》分為《花品序第一》、《花釋名第二》和《風(fēng)俗記第三》共三部分,詳細(xì)記述了洛陽牡丹的品種、特色、得名由來、觀賞風(fēng)俗、栽培技術(shù)等。明確表達出自己的觀點:“是洛陽者,果天下之第一也”。 這還不夠,歐陽修又作了一首長詩《洛陽牡丹圖》。
特別是“洛陽地脈花最宜,牡丹尤為天下奇”。奠定了如今洛陽牡丹的發(fā)展方向和空前盛況?!奥尻柲档ぜ滋煜隆保簿晚樌沓烧?,實至名歸。 時至今日,洛陽牡丹花會從一城之會,發(fā)展為河南之會、全國之會,如今已是國家級的非遺項目、國家級的節(jié)會——“中國洛陽牡丹文化節(jié)”。 誠如歐陽修所言:“天下真花獨牡丹”。牡丹之對于洛陽,儼然已經(jīng)成為了“洛陽花”。 洛陽花開,豈止是“一城之人皆若狂”,是國際盛會,是“甲天下”之花! |